被房子绑架的年轻人

不知道各位看到这样的广告作何感想?
房子捆绑了不仅仅是年轻一代人的梦想,还把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也一起捆了起来。国内很多朋友聊天,买房是头等话题。你会发现如今的年轻人梦想除了房子貌似就没什么了—拼命工作赚钱,是为了买房子。女人们结婚都要把房子做为比爱情更加重的筹码放到天平中。这样恶俗的广告放在很多人眼里觉着一点都不恶俗,那是因为当恶俗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时候…..

 
其实说来人们对房子的需求是正当需求,谁都想有一个自己的房子。但是房价已高到离谱的时候,首付都要掏干上一辈的养老金的时候,当普通大众已经承受不了的时候,为什么人们对于房子依旧是不惜血本的趋之若鹜?
因为年轻人的所有梦想都被房子绑架了,正如这个恶俗的广告,想娶老婆?先买房子吧。和很多朋友聊天,会发现房子是多么沉重的话题。家里有点本钱的,父母给孩子垫上首付,然后正式跨入房奴的行列。家里比较贫困的,每天拼死拼活赚钱,也想跻身于房奴的行列。我一开始很不理解为什么人们对70年的水泥盒如此的情有独钟,而且往往70年未到房子就会被强拆。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新闻,“ 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到30年。–《中国日报》”,也就是说拼了一辈子老命,买个25-30年的水泥盒使用权,这么悲剧的事情一直在上演,房奴们一直在执迷不悟。

 
房价的增长早就超出了大多数民众的支付能力,网友调侃:“在北京买1套60平米150万元住房,各阶层的代价是:农民种三亩地1000年,工人上班100年,公务员工作35年,抢劫犯作案1500次,妓女接客7500次。”其实房地产泡沫早就形成了,作为GDP主要增长点,是不会降价的。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随着泡沫一起成长,当泡沫破碎的一天,就不仅仅只是房地产的崩塌,整个社会也很可能会有大的动荡。

 
很多人把矛头指向房地产商。房地产商任志强说,我们房地产商搞的都是商品房,和保障型住房没有关系。而保障型住房应该是government的事情。我一想,这话糙理不糙。房地产作为商人,赚钱是他们的本性,很难苛求所有的商人去做吃力不赚钱的事情。目前的商品房的价格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承担的这个时候,保障型住房的政策是应该government出面,出资去大力做的事情,而不是单单让民众去乞求房地产商都有良心去做善事去保证人们的基本居住权。

 
我和几个朋友曾讨论房子的问题,我说为什么不能租呢,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是,“租怎么能行呢?不是自己的房子,房东什么时候不让住了就得搬家了。”国内的租房合同都是一张废纸么?退一步来说,搬家是个麻烦的事情,那么搬家的费用会超过你成为房奴的首付么?有女生曾说,其实女生寻找的是一种安全感,房子会带来很多安全感吧。我倒是觉着这种脆弱的安全感弱不经风,不如摆脱房奴的约束,拿那笔房奴的入场券的钱去享受生活,去接受更多种生活乐趣的可能性。

 
我不是反对买房,在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这边,我见好几个朋友刚工作就可以负担首付买新房子了,这对于工资薪水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国内的购房压力足以消灭你所有生活乐趣的可能性,你不敢随便换工作,即使你想换个环境,因为要还房贷;你不敢炒老板鱿鱼,即使你被性骚扰,因为要还房贷; 你时时刻刻是个房奴,就如当年的奴隶勤勤恳恳的给奴隶主干活。

 
后来我突然发现,神奇的国度里有这样神奇的制度:不买房子就不给你上户口,我这才意识到其实这才是捆绑房奴们的游戏规则。两会期间曾有十三家媒体联名上书呼吁废除户籍制度。河蟹掀起大爪一遮盖,屁民们都没有看到这个消息。然后再不久,发起者被河蟹爆菊了。
 
作为天朝的shitzen,我们只能高声唱到:
什么亚克西呀,什么亚克西,D的政策是亚克西!

发表在 未分类 | 一条评论

You can shine!

每次看这个视频,都很感动。
潘婷的广告: You can shine!
 
海外朋友可看youtube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ROl817YHkw
 
这段视频的励志小故事给我很多感触。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所以感动点也不一样吧,所以我发这个视频给一些朋友的时候,有些人觉着故事很假。不去探究故事的真假,小女孩克服自身的缺陷,不屈不挠决不放弃的精神确实把我感动了。尤其是当小女孩难过的问恩师,“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同是聋哑人的恩师微笑着用手语回答:“为什么你要和别人一样呢?”我就控制不住泪奔了……
是的,为什么你要和别人一样呢?
突然发现,这也一直是我坚信的一个观念:我要追求个性,我要走自己的路,我要和别人不一样。而且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道路,往往是找到自己的路而不是盲从和很多人一样去挤一个小路,更容易走到你想要的地方去。另辟蹊径,然后坚持走自己的路,终会看到阳光。
视频中的女孩另一个十分让我敬佩和欣赏的精神,就是即使本身有缺陷,却没有放弃(这要感谢那位出现在她生命中的恩师),怀揣着热爱音乐,热爱小提琴的热忱,克服自身的缺陷,哪怕在别人眼里并不看好你,有人鄙视你,甚至挑衅你,阻拦你,然而你却依旧日复一日的坚持自己的梦想。这种成功必备的精神品质在很多优秀的动漫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包括老的动漫《灌篮高手》,包括仍在连载的《海贼王》,《火影忍者》。而且动漫有时候会体现的更夸张和煽情,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动漫也会感动的流泪,故事虽然是编的,情节不是真实的,但那种精神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我所追求和坚信的。
所以,你有梦想,你就要坚持,哪怕你是很微小的人物,毫不起眼的人物,道路上有各种困难,自身甚至还有缺陷,但都阻挡不了你追求梦想的脚步。
樱木花道说过,永远不要放弃
路飞说过,永远不要放弃
漩涡鸣人也说过,永远不要放弃,
视频中的小女孩也用她的小提琴告诉你:永远不要放弃!
 
You can shine! 你能闪亮!

发表在 随感 | 2条评论

关于爱情和婚姻

今天和大学同学聊天,惊闻和他老婆在几个月前离婚了。当时我就震惊了,毕业这不才两年多么,这些日子我见了不少同学朋友结婚,也有生孩子的,都是喜事,可还是第一次听同学这么快离婚的…..
想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不过在他恍惚的言词中没有明确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据分析可能是他和岳母因为什么事情搞的不愉快,独生子女对父母一般也很听从,往往站在父母一边,估计这女孩在这个矛盾中也没起到什么关键的调和作用。如果女方家庭是她母亲做主的话,整个家族会因为她母亲的态度而影响对这个同学的看法。另一方面发现我的这位同学貌似也没什么自己反省的念头,说是反省有什么用。我觉着造成这样的情况肯定是双方面的,对方有不对的地方,自己也应该有不足的地方才对。这个事件的原因不明确性让我不好深入讨论,但是引发了我对婚姻的思考。
 
曾听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觉着并不是因为婚姻而结束了爱情,是爱情的变质导致了婚姻的失败。 婚姻本来应该是爱情的一种表达和延续的方式,但是很多人把婚姻赋予了太多的东西,连带爱情也附加了很多。比如有一个朋友发感慨:爱情能当饭吃么? 我的反应是:爱情是当饭吃的么?既然你把爱情这样定义,那么婚姻的目的变成了吃饭而不是爱情的融合。
 
关于婚姻,西班牙美眉有她的看法:我不愿意结婚,结婚只是去办手续,领个证而已。我爱一个人可以和他一起生活下去,可以生孩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国外大多国家对于同居都是受法律保护的。而国内不知道为啥就变成了非法同居了,卫道士们会站在所谓的道德高点上职责同居的年轻男女。按照现在国内同居的形式发展下去,当同居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国内的“非法同居”能不能转变成“合法同居”了呢?
 
前几天看了罗玉凤的视频,估计是网络炒作,暂且只说罗姐这个现象。一帮网友又按耐不住出来骂这女的脑残。我觉着更多的是同情。罗玉凤只是过度自信,对自己理解有偏差,网友们以为站在道德高点了,乱骂半天。罗姐对好男人的不切实际期待,和世俗女人们对有房有车的男人期待一样俗气。很多年轻男人抱怨现在女孩太现实太势利,没房没车根本看都不看一眼。其实这帮男人本身就很现实很势利,你们追求房子追求车子,不是和女人追求房子追求车子的心理是一样的么,只不过这些女人的追求房子车子的方式是通过有钱的男人,而没钱的男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当房奴当车奴。
 
回到了婚姻的本质理解上,现在婚姻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说到纯粹的爱情纯粹的婚姻,我的理解就是两个相爱的人互相生活在一起,互相扶持,彼此包容,彼此愉悦,携子之手,与子同老。房子,车子,票子是属于生活的问题,不是爱情和婚姻的问题。说到底,就是物质和精神的问题。而现在人们总是混在一起想问题,把物质的问题赋予婚姻比重越来越多,所以婚姻的附加重担越来越多。生活质量的改善和追求,不应该通过婚姻解决。婚姻只是爱情的符号和象征,爱情可以独立于婚姻存在。但现实往往看到婚姻独立于爱情而存在。
 
对于婚姻的理解不同,决定了婚姻后的态度和生活走向。现在越来越多人不再相信爱情,他们觉着相信爱情的人很幼稚,很不现实。却依旧还是有人相信纯粹的爱情…
……至少,我相信。

发表在 随感 | 3条评论

It’s hard to make everyone happy, so make yourself happy

很难让每个人满意和高兴,那么就让自己高兴点吧。
这是今天很不爽的开会后,想出的道理。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烦恼。眼前的主要烦恼解决后,次要烦恼会成为主要烦恼。所以烦恼是没完没了的。所以时时都需要心里调节。
现阶段最大烦恼就是不知道下一步会走到哪里,会在荷兰找到工作吗?还是瑞典?在欧洲的某一角落?还是灰溜溜的滚回国?想起去年老赖在实习末的时候,我问他实习完什么打算,他说不知道。如今我问我自己,我也只能说不知道。这种迷茫的感觉记得大三的时候也很强烈。
一路走来,虽然都很有坡折,不过都是起起伏伏,最绝望的时候就会有些转机。所以每次转折之后都很珍惜。
到如今很多事情都已经很不在乎了,因为越在乎经常越难受。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走就好了,是否能得到谁也说不准。
不顺的时候想想开心的事情调节心态,郁闷完了还得继续走。
无欲无求的境界咱是达不到的,而且无欲无求岂不是太消极,没追求了貌似没有郁闷了,但也没激情了。追求的境界是应该拿得起,放的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们丫爱谁谁,爱咋咋。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被工作和金钱控制,享受生活是最重要的。
在从瑞士旅行回来的路上自己就决定,以后不管自己在世界上的哪个角落,不管自己能找到的工作有多烂,赚的工资有多低,每年都要坚持去旅行。
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两三年内有很多变化。
一定要享受生活,不断体验自己从未体验的美好事情。不管下一步走到哪里。
时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开心。不开心的话找点开心的事情做。
读书,写字,旅行。
很难让所有人happy,所以自己一定要happy.
Happy new year to all, happy new year to myself.
 

发表在 漂泊在外 | 4条评论

中国人的哲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昨天J的朋友途径荷兰,去德国,要来这里暂住一夜。叫我晚上一起去市中心吃饭。
第一次在荷兰吃中餐的自助,价格比哥的宝的清华酒楼要高出一倍多,不过菜的花样,以及就餐环境要好很多。服务员也大多是中国人。一个中国女服务员问我们要什么酒水,我要了瓶红酒。有几个朋友不想点酒水,因为自助里的汤完全可以代替酒水。哪知这位中国女服务员一脸不高兴,甩了一句“中国人吃饭就是喝白水”。我听着怎么这么别扭,酒水我们爱喝不喝,管你丫屁事。我和旁边没有点酒水的朋友说,别理丫的。

 
吃饭吃到快结束的时候,这位女服务员又跑来问我们还要什么饮品。刚才大家该点酒水的都已经点过了,没点过酒水的人继续喝汤,没有人再要酒水。哪知这位女服务员突然编造了一套特奇怪的理论,说这个自助的酒水必须要买,不买的话原本的18欧最后也要升到20欧。头一次听说有这么做生意的,没有点酒水的几个朋友互相看了看,不得不点了几个可乐。女服员去取可乐的时候我问他们干什么非要每个人买酒水,哪有这么干事的,你们怎么还真听她的,明显感觉丫有歧视中国人的感觉,虽然她也是中国人。B说你就别愤青了,不就几块钱的酒么,J也说算了吧,别和她们计较。我和他们说这明显是强买强卖,欺负咱们呢,一个朋友(一开始没点酒,后来不得不点酒的)不屑的对我说,那你和她理论吧。

 
我一杯红酒下肚有点微醉,另外也觉着这帮人怎么利益被侵犯怎么也不吭声,有点咽不下去。我叫住那个女服务员,我说你这哪里写着规定,必须每个人点酒水,让我看看。她说没有写,就是这么定的。我说你不写出来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有知情权吧。她说那没办法,我们这里自助随便吃三个小时,这么便宜必须得点酒。我说谁说必须点酒的,这不是强买强卖么,侵害消费者的利益。这种强买强卖的做法是你的意思还是你们老板的意思?她有点理屈词穷,不再解释,反问我,你什么意思? 我说你这在侵害消费者的利益,把你们经理叫来,我问问。正在她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J走过来忙劝说,没啥大事,对不起,对不起…
 
然后女服员走开了,朋友劝我算了吧,别因为几个酒钱弄的不开心了。几个没点酒却被迫点酒的朋友反而一言不发,貌似我的这次维护权益的行动不是给他们做的,反而是我再给他们惹麻烦….一脸的冷漠也没有让我有继续再追究的动力了。
 
 稍微平静下来,一想不对呀,怎么J和服务员说对不起呢,到底谁对不起谁呢,咱被侵害了怎么咱还道歉?我觉着正是这种态度助长了这些人的嚣张气焰。不给丫点教训,是不是她对每个顾客都会强买强卖呢,还是只针对中国顾客?

 
回想了一下当时的场景,在中国是多么的似曾相识,被侵害利益的老百姓们只能阿Q似的把牙吞到肚子里?在座的每个人的冷漠不正是中国人固有的冷漠?在中国父母一直教育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强龙不压地头蛇”,这样的金科玉律在中国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在国内权益被侵害的时候,往往没有人主持公道,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为什么目前的中国永远不会出现“老太太麦当劳把嘴烫伤,获得巨额赔款”的事情,为什么火车站旁边的饭店一碗面卖到50块钱(曾听朋友说筷子要另外加钱,咸盐要另外加钱)也没人管,被宰了也无处投诉,有地方投诉也没人管。有人说小事而已,何必当真。但正是这一点一点的小事铸就了整个的恶劣环境。

 
在这边,我认为一旦你权利被侵害,那么多一事,必定会带来一个说法。中国人在中国当孙子当惯了,所以遇到被侵害的时候甚至都没感觉到被侵害了。中国人的麻木和冷漠的造成原因,林语堂几十年前的一篇“中国人的冷漠”解释的很好– “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身处一个法律不保障个人权益的社会,不关心公共事务总是比较保险,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冷漠吸引人的一面,西方人则难以认同。
这么多年过去了,重新拿出林语堂的老文章,依然是字字在理。多少个“算了吧”,多少个冷漠的面孔。甚至被侵害到自己的权利而依旧默不作声。沉默的大多数呀,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发表在 漂泊在外 | 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