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上我曾经发过一组中西文化对比差异的图集,没想到当年一下子火爆了全网,当时每天能收到成千上百个评论,因为很有争议性。如今人人网也倒闭官网了。很多数据都没来得及取回。
中西文化差异的图集并不是我的创造,但却借助社交网络直接或间接的带火了这组图集,后来查到作者是在中德两国各生活13年的华裔刘扬,原载于她的《东西相遇》。这次重新发出来,也算是纪念人人网的那段宣传爆款的奇遇,还有人人网的美好时光。
人人网上我曾经发过一组中西文化对比差异的图集,没想到当年一下子火爆了全网,当时每天能收到成千上百个评论,因为很有争议性。如今人人网也倒闭官网了。很多数据都没来得及取回。
中西文化差异的图集并不是我的创造,但却借助社交网络直接或间接的带火了这组图集,后来查到作者是在中德两国各生活13年的华裔刘扬,原载于她的《东西相遇》。这次重新发出来,也算是纪念人人网的那段宣传爆款的奇遇,还有人人网的美好时光。
微软官方宣布,拥有21年历史的Skype将在2025年5月5日正式关闭,并鼓励用户转向微软的免费应用Teams。这已经是我使用并见证又一个被微软弄死的服务了,之前还有MSN Space(关闭后被迁移到wordpress),还有MSN本身的IM服务, 这次轮到Skype了。
我们看看Skype的历史:Skype于2003年8月问世。该软件由瑞典人Niklas Zennström,丹麦人Janus Friis以及开发SKYPE SERVER软件的Ahti Heinla、Priit Kasesalu和Jaan Tallinn等4个爱沙尼亚人合作开发。2005年9月,eBay以26亿美元的价格购得Skype。2009年9月,Silver Lake,Andreessen Horowitz和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宣布向eBay以19亿美元购入Skype的65%的股份。此次收购折合的Skype估价为27.5亿美元。2011年5月,微软以85亿美元的价格购入Skype。
再细说Skype在我朝的故事:在中国大陆,2004年11月Skype曾经与TOM在线合作,所推出的Skype又称为Tom-Skype,属于和谐版,大陆访问官网会自动跳转Tom版。2013年11月,在微软收购Skype后改与光明方正公司合作,大陆访问官网会自动跳转光明方正Skype版。2017年10月,苹果App Store中国区Skype个人版全面被下架(非Skype和苹果本意)。
不知道Skype里充值的VoIP 费用会如何解决,也一并迁入Teams吗?
最近我搬砖的办公楼前台小姐姐又换了,大概是半年前,办公楼的行政突然要求前台小姐姐们在早晨牛马们上班进入办公楼的时候,要和每个牛马问候“早上好!”。前台小姐姐岗位流动性强,每两个月左右就会换一个。不知道其他牛马会不会回应,对于我来说,每次小姐姐问候早上好的时候,我都会微笑点头。 我每天为了锻炼身体,会步行走楼梯去办公室,曾经有一次午饭后在消防楼梯碰到前台小姐姐,自己在楼梯角落吃面包和一个烧鸡。此时的遇见,前台小姐姐完全不想和其他人对视和微笑,我也只好顺着楼梯边儿快步上楼。
国内的大城市中人们大多都是把自己装进严肃的表情中,不会随意对陌生人微笑和打招呼。习惯了冷漠的中国人,当年在瑞典读书的时候,一开始电梯里的陌生人和我微笑和打招呼的时候,虽然表面也回复”Hej!”,但心里却在想,这是哪一位,我怎么感觉没见过呢?! 后来才发现,这是瑞典人的基本礼仪,电梯里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和你主动微笑和打招呼。但华人同学反而还是保持了国内的冷酷无情,经常碰到毫无表情的华人留学生,并且极力避免和你发生目光接触。
第一年我在学校的教学楼fika空间(咖啡)总碰到一个华人面孔,但是这个华人同学就总是特别友好的对我微笑,并对我打招呼“你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进一步聊天接触,发现原来他已经在瑞典待了好多年,可能是环境影响再加上他的外向的性格,养成了主动打招呼微笑的好习惯。后来我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而友谊的起源就是他的主动微笑与打招呼!而后来我也逐渐培养出了如何礼貌微笑,以及我在瑞典的电梯里也开始主动和人微笑和打招呼。甚至爱上了与朋友们见面时,除了微笑,还有热烈拥抱和碰脸的习俗。当然,华人们总体上是内敛的,见到华人朋友,拥抱就算是很亲密的朋友啦,同时还要观察对方有没有入乡随俗的接受这样热烈的拥抱打招呼的风俗习惯。
回国久了你会发现有些热烈的打招呼方式可能已经不太适用了,但是,保持微笑却是一个试错成本很小收益成本很高的打招呼礼仪。偶尔也会有主动向你回应微笑的陌生朋友。比如前些天在搬砖的园区里独自遛弯,碰到一个看起来面熟的大叔和我微笑打招呼:“经常见你在这里散步啊!” 我微笑的回应“是啊!”,心里想,看来大叔和我一样保持了饭后散步的自律好习惯。
周日正在崇礼滑雪的时候突然接到老爸的电话,哽咽的说爷爷没了。当时我还带着学员学单板,搭着别人的车回京已是不早,稍加安顿家里的拿铁,和领导请了奔丧假,订了次日北京回太原的高铁票。周一北京大雪下了一晚上,赶火车途中又遇到高峰期,几乎是踩点到的高铁站,却发现因为大雪高铁推迟半小时。到太原已是晚点大约一个小时。
爷爷家楼门口已经摆满了花圈,家里来了不少来祭奠的人,有一半人我也不认识。进门后遗像前先点香祭拜,之后又安抚奶奶情绪,听奶奶描述,当时爷爷有些发烧,不过早晨在家吃饭量和平日也无异。中午看出了一身汗,之后突然心跳加速,人就走了。 走的也算没什么痛苦。爷爷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天津老姑刚在八月份去世,此事也没告爷爷。至此,爷爷这一辈儿,兄弟姐妹已经全部走了,不同于老姑晚年的阿尔兹海默症,爷爷大脑一直是很清楚事理的,时刻还关注着国家大事,尤其关注tw。
回忆我和爷爷的过往,更多的场景是平时的家常,还有他爱好阅读的习惯,爷爷脑梗前还能说清楚话时,也喜欢孜孜不倦的给后辈讲述故事和道理,经常引用经典,我小时候看过的很多书籍都是爷爷的书籍藏品。爷爷是个技术理工男知识分子,职业生涯献给了邮电事业,家内大多数事情由奶奶操心,大方向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坚持。有时候因为某些清高和倔强,吃了不少苦头,也被家里人有所诟病。
根据爷爷的晚年日记以及曾经给我的讲述,马家曾经也是有名望的大家族,逐步没落,印象深刻的是曾经和我讲起,他小时候在太原有个“马家花园”,家族中也出过举人。我曾经去和家人上过祖坟,坟地附近是有家世代都是我们家族的守墓人(当然现在人家是自由身,而曾经祖坟如今也要被强征);还有一件事情听我爷爷曾经吐槽奶奶,当年特殊时代奶奶把家里的各种字画,家谱,地契全部烧掉,名家字画包括郑板桥的作品也全部焚毁。可一窥家族落魄的往事;我听闻此事,最可惜的不仅仅是名家画作再无法留世,更有家谱完全失传!
爷爷曾经在北京学习电报,最后毕业还是选择了回家乡太原发展。当年逃难时爷爷的父亲走的早,几个兄弟姐妹相依为命,除了二爷爷战争年代给人开车后失踪,兄弟姐妹后来各自也发展的不错,只是都离开家乡到其他城市发展。爷爷毕业回太原后见证了邮电通讯的发展。有个日记中的细节,他说太原曾经有清朝就搭建好的通讯线路,应该是太原最早的通讯线路,后来有一年干旱,有人觉着干旱和木质电线杆有关系,就把电线杆毁掉了,他感叹当时的人们真是愚昧…
殡仪馆进行了最后的告别,很安详。爷爷在前几个月也还在保持着书写,写到我们这一辈,他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家庭中各种重要的一些事情他也都记着日子,关心着家族成员的发展。家庭和睦孝敬,爷爷也算是满足了。一路走好,和他的兄弟姐妹天堂相见了。
2023.12.13 于大雪中延迟的返京高铁上
某个剧本杀局上,有个玩家说,“现在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我心里暗暗想,没错,我就是那个不正经的人… 我写日记的习惯早在特别早的初中时代就已经养成,起始的习惯养成是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每周写日记的,有些好的日记还会在班上由老师朗读分享。我记得当时曾经写过一个中长篇系列记录了寻找自己的自行车的日记,车子在平时无人管的一处空地却被校保卫处强制搬入新建的自行车库,并进行了强制的收费的经历,语文老师把这篇青稚的”追踪调查日记”阅读并分享给了全班同学。这种好日记分享的氛围激发了很多同学的创作热情,甚至当年自己还计划写个什么科幻的小说…
后来虽然没有了上交日记的约束,但记日记的好习惯还是一直保留了下来。既然不用让老师阅读了,日记就变成了自己写给自己。是的,从小我就掌握了一门“树洞”的绝学。日记除了记录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到后来发现,这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对话的过程。不同于网上公开的博客和帖子,如果发布在网络上,还是会有很多的顾忌,网上的博客或许是在寻求看客的共情或者安慰,又或许只是为了满足分享的欲望。但自己真的动笔,真真切切地写在日记本上,感觉还是不一样的。记日记的过程是回顾自我,对话自我的过程。在某些阶段也是自己为自己疗愈的过程,我认为所谓的冥想其实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体现:冥想的自我反省只是在心里,但记日记是整理好了思路随着笔记录下来当时的心流。
说起“树洞”, 日记绝对比很多朋友靠谱的多。因为也许你的朋友并不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又或者你的朋友在听完你幼稚又失态的故事,转头就变成了其他朋友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我就曾经做个一个不合格的倾听者:曾经在瑞典上学的时候,一个朋友约我去波塞冬广场,说要散散心。于是我们一起坐在广场的台阶上,他开始倾诉和女朋友的矛盾,说的有些严重甚至要分手分居了。我自然是各种安慰,什么“吵架正常”“一切都会好”的一些废话。说到他可能要搬出来,问我那里能暂住的时候,我的大脑突然缺了一根筋,我说“你打呼噜嘛?我的睡眠很轻的啊”…..这绝对是我的低情商名场面之一…
所以日记是你的绝佳小伙伴,你再傻再可笑的事情也会默默的倾听与记录下来,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过程,也是感性的小人和理性的小人左右互搏的过程,是心理疗愈的过程。写着写着理性的小人就对感性的小人开始了精神剖析,甚至怀疑那个理性的小人突然就变身成了半个心理医生?想起了困难岁月帮助我极大的那本书《疗愈分手之痛》的作者,她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感情破碎,再疗愈自己过程中学习心理学,自己就真的变成了心理学家,结合她的经历和学识,写下了《疗愈分手之痛》,但愿你永远不会用到这本书,不过如果你真的陷入的时候,我必须给你推荐一下,因为这本书真的在树洞甚至也快要失效的时候救了我的狗命!唤醒你理性的小人,同时又没有否定你感性的小人!
昨晚临睡前与树洞对话,可能想的和写的都有点多。后半夜感性的小人突然把我唤醒,进入了奇怪的心流状态,脑海中甚至开始写小作文,感性的小人甚至要爬起来点亮床头的台灯开始他的心流小作文?!看了一眼时间,四点都不到,还好理性的小人起来就扇了感性小人几个巴掌,强制清空大脑,在闹铃响之前又补了一个小时的睡眠。如果不是理性小人的人间清醒,今天搬砖的状态估计会额外再加几个黑眼圈。起床后感性的小人放了几首李宗盛又要陷入奇怪的心流,理性的小人赶紧掏出几个五月天的唱片塞进了脑海。收拾收拾心情,别再为敏感脆弱的感性小人受苦了。毕竟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记录于理性小人踩灭了感性小人随手的小火苗后 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