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档
- 2025 年 4 月
- 2025 年 3 月
- 2025 年 2 月
- 2023 年 12 月
- 2023 年 9 月
- 2023 年 8 月
- 2021 年 12 月
- 2019 年 1 月
- 2018 年 3 月
- 2017 年 12 月
- 2017 年 11 月
- 2017 年 7 月
- 2017 年 6 月
- 2016 年 11 月
- 2016 年 8 月
- 2016 年 6 月
- 2016 年 3 月
- 2016 年 2 月
- 2016 年 1 月
- 2015 年 11 月
- 2015 年 9 月
- 2015 年 7 月
- 2015 年 6 月
- 2015 年 4 月
- 2015 年 2 月
- 2014 年 12 月
- 2014 年 10 月
- 2014 年 8 月
- 2014 年 7 月
- 2014 年 6 月
- 2014 年 5 月
- 2014 年 4 月
- 2014 年 3 月
- 2014 年 2 月
- 2014 年 1 月
- 2013 年 12 月
- 2013 年 11 月
- 2013 年 9 月
- 2013 年 8 月
- 2013 年 6 月
- 2013 年 4 月
- 2012 年 12 月
- 2012 年 7 月
- 2012 年 6 月
- 2012 年 4 月
- 2012 年 3 月
- 2012 年 2 月
- 2012 年 1 月
- 2011 年 12 月
- 2011 年 10 月
- 2011 年 9 月
- 2011 年 6 月
- 2011 年 5 月
- 2011 年 4 月
- 2011 年 2 月
- 2011 年 1 月
- 2010 年 12 月
- 2010 年 11 月
- 2010 年 10 月
- 2010 年 9 月
- 2010 年 8 月
- 2010 年 7 月
- 2010 年 6 月
- 2010 年 5 月
- 2010 年 4 月
- 2010 年 3 月
- 2010 年 2 月
- 2010 年 1 月
- 2009 年 12 月
- 2009 年 11 月
- 2009 年 10 月
- 2009 年 9 月
- 2009 年 8 月
- 2009 年 7 月
- 2009 年 6 月
- 2009 年 5 月
- 2009 年 4 月
- 2009 年 3 月
- 2009 年 2 月
- 2009 年 1 月
- 2008 年 11 月
- 2008 年 10 月
- 2008 年 9 月
- 2008 年 8 月
- 2008 年 7 月
- 2008 年 6 月
- 2008 年 5 月
- 2008 年 4 月
- 2008 年 3 月
- 2008 年 2 月
- 2008 年 1 月
- 2007 年 12 月
- 2007 年 11 月
- 2007 年 10 月
- 2007 年 9 月
- 2007 年 8 月
- 2007 年 7 月
- 2007 年 6 月
- 2007 年 5 月
- 2007 年 4 月
- 2007 年 3 月
- 2007 年 1 月
- 2006 年 12 月
- 2006 年 11 月
- 2006 年 10 月
- 2006 年 9 月
- 2006 年 8 月
- 2006 年 7 月
- 2006 年 6 月
- 2006 年 5 月
- 2006 年 4 月
- 2006 年 1 月
-
功能
2008回顾
本命年的确很邪乎,诸多不顺。也可能是心理原因?
08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不管是自己,还是自己的祖国。
08年经历了很多转变,不管是内心,还是看问题的角度。
我所关注的大事,总结评点一二:
一月:“很黄很暴力”的新闻。 一度成为流行用语。此新闻让我笑了一晚上。做人不要太CCTV.
二月:"艳照门"事件。 娱乐圈实在不是新鲜事,只是被爆出来而已。很傻很天真。
三月: 西@#藏动#乱。各国媒体的不同报道。我的博客第一次涉及政治。
四月:奥运火炬传递受阻。我和愤青一起去集会支持奥运。和一些愤青讨论问题,发现愤青们情绪激动之无法交流。奥运关政治屁事。
五月:四川大地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六月:瓮@安@事件。又是一小撮,又是黑势力,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多一小撮。大家还是做几个"俯卧撑"吧。
七月:"杨大侠"袭警。杀人犯为何被称为大侠?“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
八月:奥运会开幕。大火墙在此阶段松动不少。表面风光,内心彷徨。
九月:毒奶事件。无论经济发展如何如何牛逼,无法否认的是中国一直处在诚信缺失之中。本事件只是管中窥豹。
十月:出租车罢工。又见一小撮。群体事件层出不穷,打酱油的民众顺便凑个热闹。
十一月: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犹如海啸,大规模裁员和失业。
十二月:水扁入狱,巴马上台。民意的力量。
关于我的2008,一次短途旅行,两次长途旅行。每次长途旅行,心理上都有很大转变。
几次不成功的面试,N次收到拒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朋友们的2008,结婚高峰年,诸多同学朋友结婚,甚至快要有宝宝了。
学习的继续圣斗士,工作的继续人模狗样。
国家的2008.多灾多难,感同身受。
网络的2008,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无论是正龙拍虎,还是林书记骂出的大实话:你们算个屁呀。
世界的2008,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和解。庆幸我们处在和平地带。
2008的众多事情,一言难尽,欲言又止。
2008,我只能沉默着看着,然后说声,走好。
战略游戏经典-Red Alert
Red Alert (红色警戒)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记得小时候刚出现网吧的时候,一个网吧里只有两太电脑,还不能上网,却能两台机器联网打红警。放学第一次和小伙伴进入所谓的网吧,只见两台电脑被人们包围的水泄不通,趁机挤入缝隙看到底有什么神奇的东西在吸引大家,只见几个芝麻大小的小兵和黄豆大小的坦克直升机在打来打去。看了一会觉着没什么意思,看不太懂,远没有大富翁那样简单上手。何况当时网吧玩一个小时就要好几块钱,也没有看出来这样的电脑游戏可以代替街机。后来过了好久才知道那个就是红色警戒。
实际上我第一个玩的战略游戏是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台式电脑之后,记得是同学借给我的《帝国时代》。熟悉了即时战略游戏的操作方法后,再次接触红警1已经没什么新意了,帝国时代的画面明显比红警1的好。而说起当时即时战略平衡性做的最好的游戏还是blizzard得首推《星际争霸》。没过多久,Westwood再次推出了《红警2》.
红警2推出后,网吧里玩游戏的除了counter strike(反恐精英),就是红色警报2.当然少不了星际争霸。但红色警报一直不是可以上主流的游戏,一方面游戏的平衡性有众多欠缺,另一方面因为红警是调侃政治的游戏,一开始就被大陆封杀。不过实在挡不住人们在红警里造一堆坦克互推的乐趣。记得我在红警2里和一个朋友联机对战,苏联的大型导弹发射舰艇实在是威力巨大,射程超远,打得朋友措手不急,哈哈哈…
这次的红警3的推出,是Westwood公司被EA收购之后对红警系列的延续。从QQ群里得到红警3发布的消息后,花了很长时间腾出空间,花了很长时间下载,花了很长时间安装…完全版有6G多,其中过场电影占了大概有5G…其实红警2也是有过场电影的,而我们平时接触的都是被删掉过长动画的精简版。我一向特别喜欢电脑游戏做的过场动画,和玩游戏得到的乐趣是相同级别的。所以很讨厌那些被阉割的精简版游戏。
红警3的过场动画效果堪称D9效果,绝对清晰。采用真人电影的手法在红警2就曾见过,红警3得以延续。(红警一不知道有没有过场动画…)。我觉着红警3的过场电影称不上大片却也让人称道,请的演员不乏专业演员。红警2过场电影中的美国特工,谭亚(Tanya Adams)
红警3中换了个更性感的谭亚.
在玩红警3新增的第三个阵营–日不落帝国的时候发现两个熟悉的演员同时出场:
左边红警3中饰演帝国之王的,正是美剧《Heroes》里阿宽(Hiro)的父亲。右边在红警饰演帝国之王的儿子,是《越狱》第四季里出现的中国黑社会老大Feng(要从Grech那里买Sylla的主)。
红警3到处透着的幽默,从不同语音的阵营的语音语调就可以看出来。苏联的大舌头英语,联盟的标准伦敦英语,日本的蹦豆英语,听了让人忍俊不禁。三个口音的同时出现在tutorial(新手教程)里最突出,三个不同阵营的三个坦克做为游戏指导新手的角色,苏联的那个坦克因为老说傻话,总被其他两个坦克用炮轰。在玩游戏的时候甚至发现日不落帝国的“红蜘蛛”式的变形战机在说“行くぞ”(yi ke so)! 新手教程里的三个坦克教官.
玩了一段时间,感觉相比较前几代最大的不同不仅仅是2D变3D的画面提升,而是每个作战单位都有自己的一个特技。这一点在战争中经常有点忙的首尾难以相顾。喜欢微操可能会以此为乐去吧。苏联采矿车都有特技:强力龟缩装甲!!!
还有很多作战单位更多有意思的特技,请大家自己体验。
剧情模式最吸引人的是合作模式(Co-op)。红警3嵌入了Gamespy的联网平台支持,这点很吸引人,和朋友并肩作战打通剧情,一起看过场电影…不过…使用合作模式前提是–你是正版用户。否则就选Solo(单人)模式自娱自乐吧。选择Solo模式后,电脑会自动操作你的合作伙伴。
我觉着这个功能就是推广正版路线的很好的方法。希望国内的游戏厂商把精力放在这个方向,而不是什么什么star一类的防刻录技术(寰宇之星搞得技术,到头来还不是被人破解了)。
最后贴个红警3过场电影的美女集合照。
响当当的山西硬汉–郝劲松
昨天晚上在youtube上无意间看到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在九,十月份拍的周正龙专题。一个炒了很长时间的话题,不知道请来的专家学者是什么看法。出席的嘉宾中看到了牛博网上很活跃的博客写手五岳散人的真正面目,节目剪辑中并没有说太多的话,他认为这个事情再谈没什么意思了,本来就是一场闹剧。比较搞笑的是一个北师大的教授在力挺周正龙,还在那坚持说照片是真的,而且情绪相当激动,我每次看他发言就忍不住想笑,人家周正龙都供认不讳了…怎么中国大学尽出点这种教授…..另外一位蹦出来的嘉宾声称知道内幕,使劲说ZF的好话,结果也没听他说出来什么内幕,不过明显语言组织能力比北师大那位教授强,我私下估计是五 毛党…
正龙拍虎事件不是我说的重点,而我想说这次出席嘉宾中的郝劲松。节目中给郝劲松的头衔是法律学者,我更愿意称呼他是斗士,是硬汉。第一次听到他的故事,是在大学的阅览室里,《大学生》杂志中记载了郝劲松状告北京铁路局的壮举,起因是火车餐车上就餐不给开发票。多次起诉后,郝劲松赢得了官司,至此以后,税务局和铁路局共同印发了铁路专用发票,配备铁路使用。看完文章,我的心里相当舒爽,早TMD看铁路局不爽了,每次做火车就没一次让我舒心过,恶劣的服务,莫名其妙的买不到车票,对超载没有限制…..所正谓垄断行业,一家独大,作为弱势群体一员的郝劲松尽然挺身而出,扇你丫一耳光,扇的让人舒坦。后来QQ里有人传麦当劳肯德基记得索要发票的消息,每年他们偷税漏税多少多少,我就下面跟一句,记得火车上所要发票,每天偷税漏税更多。
昨天《一虎一席谈》之后,我查阅了郝劲松其他的相关信息。看来这位山西硬汉对强势的战斗就一直没有停下来。
"2006年4月,郝劲松起诉铁道部春运车票涨价不开听证会程序违法,1月10号,铁道部宣布今后不再实行春运涨价制度",然后铁道部还放出话说不涨价不是郝劲松的原因,我看没有郝劲松的话,SB铁道部不会妥协和让利于民。
“2008年1月22日,手机漫游费听证会”,郝劲松潜入听证会后的新闻发布会,其中一位司长正要宣布发布会结束时,郝劲松突然跳上椅子大声发问。“对不起,我要提最后一个问题,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郝劲松,我1月2号报名的时候你们说场地限制,不能安排我,我刚才看这个场地可以坐二百个人,但实际上你们今天参会不到六十个人,我觉得你们国家发改委撒谎呢,请给我一个解释。”一位官员立刻慌了,“这个,这个…..大家不要采访”又问郝劲松,“你又不是记者,你提问干嘛?”郝劲松义正言辞的说“我是公民,也是记者,互联网就是我发布信息的平台!”有人恼火地大喊,“保安你们是怎么把门的,什么人都能放进来!”之后三位司长迅速离去。(这段视频在youtube上可以搜到,看官们有兴趣可以自己搜搜,如果搜到打不开的话就是被和谐了).这是郝劲松对发改委,中国移动等强势集团的突然质问。
正龙拍虎事件,也引起了他的关注,08年,9月27日,郝劲松得知判决后在法庭外撑起一把黑伞.“周正龙=替罪羊”。
他所关注的远不止这些…,所有关系到老百姓民生,关系到中国的法制建设,经常看到他的身影。
我对这老乡山西哥们表示极大的佩服,是法律界的学者,也是勇敢的公民记者,是响当当的硬汉,更是不屈服的斗士。郝劲松那句“我是公民,也是记者,互联网就是我发布信息的平台!”极大的震撼了当时的听证会上高官。想起前段日子发生的林书记猥亵小女孩未遂事件,对小女孩的家长猖狂的叫道:"我是北京交通部派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敢跟我斗?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 然而正是“你们算个屁呀”这句话激怒了网友,启动了人肉搜索把真人揪了出来。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为什么会删贴,他们害怕什么?
“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他们害怕网上自由的民意和舆论。堵截和疏导的两个方法利弊,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就不懂。
最后再次向这个响当当的山西硬汉致敬,希望以后多一些追求真理的硬汉,而不是《一虎一席谈》中那个北师大的教授….
DTMF,从柯南剧场版:战栗的乐章说起
柯南系列至今已经有12年历史,而貌似作者还是没有结束的意思。自从初中开始接触柯南,他的小学生形象就一直没变过,这么多年也该长大点了吧?而每次柯南到的地方都会有命案发生…这倒霉孩子…另外有网友说柯南动画有个不好的趋势就是柯南和小哀有点暧昧,啧啧,每次看着小兰被蒙在鼓里就很郁闷。不想让小兰知道他的身份是考虑安全问题,可我觉着就算让小兰知道了,什么都不说不就没事么,小兰也不是不懂事的人。
TV系列的前100集左右都是在电视上看的国语配音。当时看到100集的时候就停止播放了。再次看柯南是在老哥电脑上,借着别人的柯南RM格式的盗版碟继续看到200集左右,当时因为硬盘很小也没想着先把碟上的视频拷到电脑上,看完100多集柯南后老哥的光驱也基本报废。之后我基本就断断续续没有连着看柯南的TV系列了。不过每年的剧场版还是必看的。剧场版中印象最深的是引爆摩天大楼,最后拆炸弹感动的一塌糊涂。
今年的第十二个剧场版战栗的乐章,情节很一般,不过音乐得赞一下。
其中有段情节,很多人不理解:柯南和歌手秋庭被困在无浆的小木船漂在水库的小河上,两人想办法通过远处的电话报警,柯南想的办法是用足球把电话筒摘下来,不需要按键,两个人同时发出声音来拨号110。有朋友说日本的电话怎么这么高级,声音模拟也能拨号。实际上不止日本,现代固定电话理上都可以这样拨号的。
这个神奇字幕组翻译的字幕有问题,是DTMF(双音多频),而不是DTMA。双音多频的拨号键盘是4×4的矩阵(如上图),每行发出低频声音,每列发出高频的声音,每次拨号,按键会同时发出高频和低频声音,所以叫双音多频。之后交换机根据声音频率来解码,即可接通对方电话。凭借绝对乐感,柯南发出低频声音同时秋庭发出高频声音,即可达到按键拨号的效果。换个思维,即使你把每个按键的声音录下来,然后再播放给话筒,也是可以拨号的,我没有试验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动画中这段情节在理论上完全行的通,只是现实中真的存在可以准确把握音频范围的人么?
说到电话就顺便再科学普及一下脉冲电话的原理以及它的有趣现象。电话分音频(即DTMF)和脉冲(PULSE)的。很早的转盘拨号电话就是脉冲的,发展到后来按键式电话就有了音频电话。如果仔细观察现在的电话,在许多电话底部或者旁边某个不起眼的地方,还保留着脉冲和音频转换的开关选项(P/T开关)。拨到脉冲选项,再仔细倾听按键的声音,你会发现和音频模式完全不同,是"突,突"的脉冲信号声音。现在中国仍旧支持脉冲信号的电话,所以就算是老式的脉冲拨盘电话完全可以接通到交换机。
这里有个有趣的实验,有条件的朋友一定要实验一下。当时朋友给我演示的时候真把我唬住了,后来我仔细想其中的道理才找到了其中的奥妙。
首先要找到可以正常使用的固定电话(本实验只在中国实验成功,没有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实验过):
1.拿起话筒。
2.快速,按两下可以自动弹起的放话筒的那个弹簧键(挂断键)
3.等一秒左右的时间,再次快速而有节奏的按10次挂断弹簧键。
4,再等一秒左右的时间,然后仍旧快速按一次挂断键。
赶紧拿起话筒听听,里面竟然传来声音:……"欢迎使用201电话卡业务….."(再次声明这是在中国实验)
是不是很神奇?
道理很简单,大家自己想想。没想出来的看看我的提示问题:
为什么老式的转盘拨号电话,0要转过最长的距离。
学习瑞典语之二三事
学习瑞典语(svenska)将近有半年时间,因为不是全职去学习,每次课下都基本不怎么复习…所以进展比较缓慢。不过坚持去上瑞典语还是很有帮助的,从一开始大字不识一个到今天早晨看懂在公寓门口贴着的招聘兼职的瑞典语广告,其中的循序渐进式进步是不能否定的。学习一门语言最重要的就是环境,当自己逐渐能捕捉人们谈话的内容的时候,听力的磨练就进步了;当报纸上图片加标题能猜个大概懂的时候,阅读就进步了。语言学习方法都是扯淡,没有捷径,多读多说多看才是正道,每个人都懂,就是看你能否坚持而已。
语言学习中可以碰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例举一二。
一,瑞典语的学习加之其他语言的浅薄接触,我认为瑞典语有点像英语和德语的混合体。比如yes和no,瑞典语是ja,nej,德语是ja,nein.虽然不清楚德语的语法,但是有些瑞典语名词的变化还是有可比性的。总之欧洲大多语言都是一个语系的,和中文语系完全不同,日语算是中文语系的分支吧,好多文字都是从中文里偷去的。从语言中也完全可以看出文化的差异。新东方老俞曾分析中文和英文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他认为中文汉字的构成完全需要死记硬背,是基于形状的文字。而英语单词是基于发音,也就是说从来没见过这个词也可以凭着发音把这个词写出来。这也造就中国小学生每天不得不死记硬背汉字而抄写模仿多遍的下场,而老外们明显要轻松不少。
二,语音语调。可以说语音语调是决定一个人说话是否“正宗”的标志。我把语音语调比作是导体,语言顺着导体的形状而传播,而导体的形状很容易让当地人判别这是不是当地的形状,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可以轻易根据语音语调来分辨出不同地域的人们。瑞典语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的很夸张,形象的画出来是这样/\/\/\/|/\/\,类比到拼音中,三声的语调占了瑞典语的大部分。这也就很容易解释有些瑞典人讲的英语为什么那么奇怪,因为他们没把导体的形状掰成该有的形状。当我听多了世界各地的英语,也能轻易分辨英国口音,美国黑人口音,印巴口音等众多有特色的口音了。类比到普通话,也能轻易分辨祖国各地口味的普通话,最让人称奇的是碰到众多操着各地口音的普通话的人们都自认为自己说的普通话很标准,老大,您那东北味,北京味天津味,南方口音味,各种味让其它地区的人们一听就能说出你来自哪里的。如果你能避免让别人猜出从哪来的,那才有可能说您的普通话导体扭对形状了。
三,“Lagom” 这个瑞典语单词不得不提,实在是我喜爱的单词之一。这个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合适的单词直译,但是在中文中却与“中庸”这个词的精神不谋而合。lagom,意思是不好也不坏,不冷也不热,恰到好处的在中间部分。对应到瑞典的社会文化,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贫富差距的恰到好处。不探讨其中的利弊,确实是一种lagom的中庸之道,我欣赏,我赞成。
四,正如上面所提的,不是每个单词在各个语言中都可以找到直译的单词。有时候甚至很难翻译出来。"Jo"是典型的一例,在中文和英文中无法直译,但在法语中有相同的词"Jo"而且意思一样。我查在线的英瑞字典,英语的解释是“used to deny a negative statement”,我按照瑞典语老师的解释,觉着翻译成中文的“扯吧”比较接近,但是细微处又不一样,否定的意思但又和否定不一样,老师在黑板上列出jo是在ja(yes)和nej(no)之间的,很有意思的一个词。而实际上“似是而非”是另有其词的,没记错的话是"nja",nej和ja的结合体,用来想否定又想肯定的情况。
五,瑞典语中不存在被动语态。中文的被动语态有"被"字做为标志,英文的被动语态是"is/are"+"动词ed".但瑞典语中完全没有任何迹象区分主动与被动,也就是说“Jag äta mat ”(“我吃食物”)和"Mat äta jag"( “食物吃我”)的语序都是正确的,而且意思都表达的一样。这一点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也就是说意思的判断完全根据常理。那要是两个地位相同的名词,比如我吃鱼,岂不是无法分辨鱼吃我了?不知道是不是我学习中的误解,有高人知道的还望指教。
六,名词的词性。听说德语的名词词性是最麻烦的,分什么“阴”“阳”“中”三性,时不时还老变化。瑞典语要稍微简单,只是"en"型和"ett"型,记名词的时候就要记住到底什么型的,因为根据型号的不同,动词,疑问词,和代词都有不同的形态变化。英语就没这么复杂,貌似也就有个可数不可数名词之类的区别。中文的名词就更没什么说道了。
七,“中国”在不同的语言中。“China”变成小写就是“瓷器”,英美人创造这个语言单词也许是受到当时中国瓷器进口的影响。瑞典语中,中国是"Kina",后来发现德语,甚至欧洲大多语言中,中国就是"Kina"(发音"适宜那"),直译的话是“秦”的意思,这个莫非是收到秦始皇的影响?日语里的中国写的就是中国,不过发音不同。中国的发音不知道他们怎么创造的。。。。
八,“外来语”。这个狭义上说是日语中的专属词,特指国外的语言直接引用到日本语之中,多是用片假名组成,实际上,外来语的这个现象存在于各个语言之中,最明显的词是Internet,放到中文,瑞典语,日语,甚至其他语言,发音都是一样的。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很多语言都在互相影响。
细心体验感悟,语言学习中还是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乐趣的。计算机语言也是种语言,只不过交流的对象变成了人和电脑。类比不同语言,有更深的文化背景孕淀其中。观察,学习,思考,理解,体验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