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图书馆的时候,突然有人冲着我喊:打搅一下。 我回头看,是一个十多岁的瑞典男孩,我说怎么了,他说你要买花吗?我觉着有点莫名其妙,这天不是什么节日,我身边也没有MM,为什么向我卖花?他解释说,我卖花是为了帮助瑞典的孩子们,比如帮他们买自行车。我突然好奇起来,他也开始滔滔不绝的介绍他们卖花的运作方式。他得意的对我说,“班上有三个同学在卖花,我卖的是最好的。卖花所得的钱,自己可以得到10%,其余的给老师。” 我感叹孩子们很真诚,卖花是义卖,并且毫不隐讳的告诉了我他自己的获利的份额。在国内以慈善为目的的义卖,捐款行动,我很少见到坦诚资金具体的运作和自己的所得分成。他说去年的时候他就参加了义卖,今天已经卖出去一千多克朗了。谈话过程中一直没有见到他所卖的花,所以我问他多少钱可以买他的花。他把身上的斜肩包拉开,我这才看到了他所谓的花,其实是纸做的手工花,可以别在衣服上当胸针。他介绍说,价格不一样,便宜的有10kr的,贵的有50kr的。因为这段谈话触动了我的很多思考,况且卖的价格可以接受,同时也是支持孩子们做公益事业,所以决定向他买一朵最便宜的花。
其实去年我就曾见到过这样的小花,于是我对这个小花的背景,查了一些资料。在瑞典被称为"majblomma"(may flower,五月花),慈善组织的资金会就叫The Mayflower Charity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发起人正是来自哥德堡的Mrs Beda Hallberg 女士。如今这个慈善组织已经遍布瑞典。每年的五月花颜色都不一样,通过颜色即可辨别是哪年发行的五月花。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每个9-12岁的孩子都可以参与到义卖五月花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买五月花,让"Children helping children"(孩子帮助孩子)。
"五月花"是典型的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而国内的NGO发展却不容乐观。国内NGO常见的形式有公益型,宗教型。这里我要纠正一个很典型的错误,就是有人会误以为中国红十字是NGO,其实不是。中国典型的NGO是众多的宗教寺院。前些日子我看一虎一席谈在讨论少林寺是否该商业化的问题,之前我一直反对少林寺商业化,但看过节目之后,经过众人的争论和阐述,我才意识到,商业化是少林寺不得不走的道路,我现在支持适度商业化。早以前的寺院,都是统治层给拨钱的,现在完全靠自己发展,一个寺院里那么多人要吃饭的,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能行吗?
我更关注的是慈善型的NGO在国内的发展。可以说慈善型的NGO在国内举步维艰,很多慈善机构NGO需要挂靠中国红十字。红十字的问题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讨论过一些。前些日子看到国内的"施粥摊"被取缔,当地卫生部门的理由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施粥人员没有健康证;二是如何保证碗筷的消毒。”如果想让这个施粥摊继续下去,需要繁琐的执照.“社会团体必须要有业务主管单位才能在民政部门注册”,办理这样的执照,对于只是简单想发发善行的施粥摊主,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
施粥摊,目的简单的不得了,仅仅就是简单的仁义道德上的施粥,为什么就这么难?我想起去年在哥本哈根,街头偶遇的丹麦“"施粥摊"”.有照片为证.
发放粥和一次性餐具的人员
穷人纷纷来排队,除了粥,还有面包。
最近一个高中同学在校内发起的"给新/疆孩子捐书"活动,目前已经筹集了将近300本图书。这只是几个人发起的慈善活动,然而,我挺不愿意,也不好意思告诉她,其实这样是不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的。中国青年报报道过类似的问题.如何做一个合法的慈善团体?解决方案一,到当地民政部试图注册慈善社会团体,取得不可能得到的合法执照。解决方案二,挂靠中国红十字等团体,同时向他们缴纳"份子钱",而份子钱你也从来都不知道他们怎么运作,因为他们从来都不公开他们的资金运作。解决方案三,打消你的慈善念头。
至于近期一直受阻的earthquake民间调查小组,我认为也算是NGO,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多说什么了,真相是雷区。
发现这位同志越来越有political columnist的味道了,哈哈
political八卦嘛,人们都是爱八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