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视”已成风气

早晨上班的路上阴雨连绵,却忘记把雨伞落在了哪里。琢磨着去小区门口的小商店去买个雨伞用。老板说12元,我也不太了解雨伞目前在国内的价格,只是试用了一下,发现质量不是太好。不过也没有多想,给钱走人。刚走到地铁口,有小贩在叫卖雨伞,十元一把,这才意识到自己买了高价质次的坑爹货。

首先反省了一下自己的丢三落四,没有及时把雨伞找到。紧接着考虑店主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借雨天提高雨伞价格,如果是在知情的情况下购买,貌似也能理解。 不过此事我确实不知情,而且比路上碰到的高价破伞还要贵2元。短期看店主确实是赚了一小笔钱,但长期来说,消费者发现自己被骗,从而再也不去他那里消费,反而损失更大吧?

这种类似情况在半年的帝都生活中不止碰到过一次了。刚来帝都在朋友家蹭住的时候,小区旁也有一个小超市,有一次谎称假期牛奶供应紧张而涨价两毛。后来我去别的店买相同的牛奶,却还是正常价格。还是朋友小区旁的馒头坊,高价卖我馒头,多赚我几毛钱。至此以后,这两家我再也不去消费。对坑人的店主也是充满鄙视。 貌似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我分析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商人只是贪图自己眼前的那点小利,而不懂得经营自己的口碑而做长期的盈利呢?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中,很多人本身就没能够想到那么远,越小的店铺,越是无法保障自己能够长期经营下去,索性眼前多骗一点钱算一是点吧。既然是这样,那做为消费者,多花的那点钱算是看清楚他们真实面目的费用吧,以后不在他们那里消费,并且告诉身边的朋友,抵制这样的商家。

一旦失信,造成的断层是无法弥补的。如果做为监管部门,不去做为,那么做为消费者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抵制这些短视,甚至因为短视而侵害到消费者的商家。正如我对于蒙牛,三聚氰胺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买过蒙牛的产品,我也会劝身边的朋友抵制这样的无良商家。如果抵制的人多了,这样的商家就会变少了吧。

碰巧今天公司的培训课上一段case study,其中一个真实案例完全是短视的行为,不知道是不是受到国内这种“短视”流行风的影响。案例是这样:CIO考虑到目前CRM系统的不稳定,所以提出要限制业务用户对CRM访问的资源。我提问说这个是业务提出的要求吗?答曰业务没有这样的要求,也没有这样的业务流程。而IT提出的解决方案反而增加了一项业务上的操作过程。我说做为IT,不是应该去提高业务的效率,精简业务的流程么,这么去做是逆其道而行之。答曰:这是为了避免系统不稳定而做的短期内的一个解决方案。我说难道不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到解决系统的不稳定问题上吗?

之后随着这个案例的经验总结展开,更多的业务和IT成本就已经初步显现出来。我没有继续再追问下去。貌似是个折中的解决方案,但是长远的眼光来看,绝对是增加了更多的成本。

可能是大家都在玩短线的游戏,所以都习惯了吧。如果能碰到做了中线的经营者,就已经让国人敬佩不已了。想做长线?在这个乱世中,你要有做长线的勇气和毅力,你要不怕一帮做短线的人骂你傻逼。或者,你还是换个更好的环境去玩吧。

此条目发表在有感而发分类目录,贴了, 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